~佛七講話~ 主法和尚開示

心保和尚佛七開示~2019年3月

回目錄

各位蓮友居士們:

大家能夠放下身心,一心念佛,可以講難能可貴。在《華嚴經》裡面,善財童子去參普賢菩薩的時候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也就是,不管你修哪一種法門,不管你成就哪一種功德,總是回向西方極樂世界,總是要到極樂世界去,極樂世界萬德莊嚴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成就了殊勝的西方佛國淨土。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,釋迦牟尼佛也三次要我們發願往生,在《阿彌陀經》裡面也講到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,只要我們念佛,一切諸佛都來護持你。只要你念佛,保證你不退轉,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所以可見念佛法門的殊勝。

當然在以本心而言,是心是佛,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,在這個層面上,我們講自我肯定,自我的信心具足。所以在信的層面上,相信自己,相信自己的心與阿彌陀佛平等無二,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;相信此方及淨土,淨土即此方。所以大家在一心念佛的當下,慢慢可以肯定,娑婆跟極樂,等無差別。因為淨土是我們的心去成就的,菩薩欲淨其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則國土淨。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所以,心就是你的淨土,你要去哪裡找淨土呢?當我們的心快樂的時候,你會發現,這個世界就是淨土。我們的一個念頭,一個感覺,一個感受,心就是你的淨土,念頭就是你的世界,所以如果這樣講的話,你要去哪裡找極樂世界呢?所以,極樂世界乃至淨土法門,確實是修行上的一大方便,透過淨土的提醒,來證明心就是佛。這是我們念佛的人,也應該要知道的地方。

除此之外,我們也講參禪念佛。也就是參一個「誰在念佛,念佛是誰」,這是從參究的這個理念上去入門。那麼,剛剛所講的,就是肯定我們的心,本來就是佛。所以透過佛號的提醒,讓我們的心,能夠念的與佛平等。在參究上,我們講參一個「誰在念佛」。我們念了好幾天的佛,我們念了很久的佛,雖然念了很久,但你知道佛號是生滅的嗎?你念了一輩子的佛,你知道你的心是生滅的嗎?這很難講,可能你不知道,可能你也沒有發現,但實際上,佛號的聲音,它本來就是生滅的,有起有落,念頭也是一樣,有生有滅,難道不是這樣嗎?本來如是!所以你也會發現生滅的心,起起落落的佛號,這個時候,佛在哪裡呢?極樂世界又在哪裡呢?這裡我們講參禪念佛,也就是講,去找一個誰在念佛,這個誰呢?說穿了,你也找不到,為什麼?因為表明講,世間是生滅的,念頭是生滅的,佛號是生滅的,生滅當中,你也找不到什麼是真的啦!

所以我們可以肯定生滅是如實的,生滅就是真理,本來如是的真理,過去如此,現在如此,未來還是一樣。所以世間無常,世間生滅,從生滅你就知道無我,既然無我,你要去找誰在念佛呢?也沒有誰在念佛,也不需要誰在念佛。不需要誰在念佛,一樣有佛號,一樣有佛的音聲,不就是這樣子嗎?當我們還沒有來到娑婆的時候,娑婆還是一樣,娑婆還是娑婆,並不是說你沒有來,就沒有娑婆,娑婆依然如故。所以你不要把這個我,太過於放大,我執!太過於深沉,所以世間緣起,把這個我放下了,你就知道什麼是佛了!這裡我們講明心見性、參禪念佛。當然,世間的現象,也是緣起,沒有四十八願,也沒有極樂世界;沒有大師的願力,也沒有佛光山。不就是這樣子嗎?

所以,我們依然可以成就我們內心的淨土,內心的淨土,就是心中沒有貪瞋癡。面對六根六塵,不起貪瞋癡想。所以這也是回歸到心的淨土,只要自覺心安,東西南北都好。如果我們覺得娑婆很好,那你也不用急著到極樂世界。可能你覺得娑婆苦,眾生被困厄,無量苦逼身;所以,你急著找到一個解脫的方法,急著找到一個解脫的地方。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,知道眾生所想,知道眾生所向。所以叫我們念佛,到佛國淨土去。

所以在念佛當下,這兩種情況我們都要知道:一個就是提起自己的這個佛性,我們講明心見性。透過參究,知道心是佛,心本來就是佛,那如果這一方面,你覺得不容易相契合,那也很簡單,我們就是老實念佛。若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,這也是一條路,也很清楚,也很明白。所以在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面,講了很多實例,有人、有名,有時間、有地點,多少的聖賢,多少的居士大德,因淨土法門而得度,所以當我們一心念佛的時候,只要我們對佛有信心,對阿彌陀佛有信心,對自己有信心,確實可以預知時至。這個也是淨土法門殊勝的地方,叫預知時至。不必經過人生的病苦,所以預知時至,也等於自在往生,這也相當難得。一般的人,也做不到。我們去看看世間,你去看一看世間,一般的人,是怎麼離開世界的?都是病啊!都是苦啊!都是痛啊!都是放不下啊!都是貪念啊!這顯得很辛苦。所以我們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也要有大願心,也要有大願力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要知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慈悲,在四十八願裡面,我們尤其對第十八、第十九、第二十,要很清楚。昨天在南區禪淨共修的法會上,也特別跟大家提了一下。

第十八願,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至心信樂,你歡喜到極樂世界嗎?你要問一問你自己,你歡喜不歡喜?所以我們講歡喜心,確實可以得生極樂世界。這是你要清楚的地方,那為什麼這樣問呢?比如說,你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你是不得已而發願往生的嗎?因為人都會往生,人都會死,你是不得已才發願往生的嗎?還是,你真的用一顆歡喜心,發願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你要釐清,不然你還是沒有力量,真的沒有。所以,第十八願歡喜心很重要,如果你有歡喜心,你也不會念佛念得很苦惱,我敢保證。不會苦惱,不會好像愈修愈苦的那種感覺,因為你知道,得生極樂世界是一個莫大的歡喜,歡喜心。

第十九願,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,臨壽終時,假令不與大眾圍繞,現其人前者,不取正覺。第十九願,我們講的是什麼呢?一個是菩提心,一個是發願心。你學佛真的有發菩提心嗎?你真的是為了眾生在修行嗎?這個你要清楚,你不能夠騙你自己。有人念佛歸念佛,修行歸修行,但是你去看他的行為,都是在為自己,不會為別人,即使要為別人,都是很勉強;很勉強的為別人,這個都不是辦法,因為在他的內心裡面,沒有真的發菩提心,想到要為大家做事情,他就很勉強,就很苦惱,甚至不願意。那這樣怎麼談得上發菩提心呢?不可能!

所以,你真的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真的要發菩提心。你真的是說我去極樂世界,要學菩薩行,要學菩薩道。將來功德成就,真的要回到娑婆,倒駕慈航,你肯倒駕慈航嗎?就像觀音菩薩一樣,倒駕慈航,因為他過去久遠劫早就成佛,過去正法明如來。所以你真的,你要問一問你自己,你真的肯倒駕慈航嗎?這就是菩提心,你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,跑去極樂世界。這個你本身也要很清楚。所以第十九願講的是,菩提心跟發願心。

第二十願,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植諸德本,至心回向,欲生我國,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第二十願講的是回向心。大家念佛歸念佛,有沒有回向啊?有沒有發願啊?有沒有發願說「願生西方淨土中」,可能你覺得我有念就好,我很精進就好;但是你沒有發願,你沒有回向,那也很可惜,就好像我們累積了很多功德,卻沒有方向跟目標,那到最後呢?還是消失殆盡。所以回向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今生今世所修行的功德,回向西方極樂淨土。所以在那個當下,也如同西方極樂世界,有你的蓮台,有你的蓮花一樣。所以,第二十願我們講的是回向心,意思就是說,在我們念佛修行上,能夠找到一個目標,能夠找到一個方向,這是非常重要。有目標、有方向,其實才會提起你的專心,提起你的力量。

所以四十八願裡面,這三個願,跟我們息息相關,我們必須要了解,必須要清楚。所以對於淨土法門,我們知道殊勝之外,其實也要在經典裡面多下工夫,會增加你的信心。所以《淨土三經》,甚至我們也講《淨土五經》,這個都要隨時的去多看、多讀,會增加我們的信解力,還有也要多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它確實可以增加我們很大的信心,裡面的人事物一清二楚,所以念佛解行並重,大師也講「解在一切佛法,行在彌陀淨土」,幾句共勉,我們繼續精進。